深度总结马铃薯疮痂病起因及防治

摘要:马铃薯疮痂病是世界性难题,被誉为马铃薯的癌症,很难被彻底治愈,目前有逐年发展之趋势。

 

马铃薯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质大为下降,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并积极寻求减轻之病害之方法,从而减少种植户的损失。

一、病原及表现症状

 

 

 

 

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为Sterptomycesscabies,称疮痂链霉菌,后壁菌门链丝菌属放线疮痂链霉菌,有分枝的菌体呈细丝状,菌丝尖端和孢子丝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表面光的分生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带菌肥料和病薯是主要最初原始侵染源。病菌主要侵染块茎,从皮孔和伤口侵入、染病。发病初期在块茎表皮产生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大斑,侵染点周围的组织坏死,块茎表面变粗糙,质地木栓化,几天后形成直径0.5厘米左右的圆斑,病斑表面形成硬痂,疮痂内含有成熟的黄褐色病菌孢子球,一旦表皮破裂、剥落,便露出粉状孢子团。很多突起状病斑常在开裂后病斑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凸起状,之后随着病斑扩展,中部木栓化的组织逐渐脱落,形成凹陷状病斑。但平状病斑即使严重发病也不伴随有凹陷,只是表皮下的组织褐变坏死。因此不同病斑的成因可能是不同的病原菌或环境条件的变化在起作用。同时,由于表皮组织被破坏后,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造成块茎腐烂。病菌侵入植株后,地上部分看不到症状,但薯块表面会出现疮痂。

二、发生条件和特点

疮痂病从开始结果时候感染,随着土豆膨大而发展,膨大期最盛。内蒙古、河北、陕西等省的病斑主要以凸起型为主,山东、四川、山西、甘肃省的为凹陷型病斑,平状病斑在云南、黑龙江、山东的个别地区相对较多。

1、病原的存在:土壤自身带菌和种薯带菌传入土壤,继而繁殖。在防治得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不会形成危害;在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当年当季就会形成危害。马铃薯收获后,通过病残体及土壤存活,有的细菌通过不断繁殖存活长达十年难以根除。

2、温度和土壤的酸碱度: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特别是在28℃左右的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环境中,极易引发疮痂病。细菌在PH值为6-7时是存活繁殖最好的环境,在pH5.2以下却很少发病。

而马铃薯适宜高产的PH值为5.5-7.0。

因为使用化肥追求高产,连年种植条件下土壤碱性增大,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也使得与之有拮抗关系的有益菌减少。所以在气候干旱、土壤干燥、通气性好、中性(PH:5.5-7)或碱性的马铃薯

田处于高温条件下一般会发病较重,并且在土壤偏碱性、连作重茬严重的地区发病率较高。

3、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马铃薯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品种改良之后皮层较薄,早期生长较快,也易于被细菌侵染。

4、中微量元素失衡,主要是钙肥、硼肥用量不足。导致马铃薯生长不良、免疫力低下。

5、块茎膨大期,人工浇水或集中降雨,细菌病原会因为有充足水源而快速繁殖或转移,低洼地块积水较多往往发病较重。下水头往往容易成为危害蔓延的重点。细菌菌源具有好氧特征在透气良好的沙壤土、沙质土中繁殖快,因此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或者高温干燥天气,非酸性的砂壤土发病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发病也重。

三、综合防治及对策

要想对疮痂病防治达到理想效果,就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多方面入手,尽量减轻疮痂病的危害,减少损失。

1、注意轮作。重病区可与谷类作物包括禾本科)或保水性好的豆科、百合科、葫芦科实行4年轮作。易选微酸性土壤,既能排水防涝,又能抗旱保湿的岗坡地为佳。

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止种薯带菌入田,一定不要从病田区调种。提倡整薯播种,减少因伤而感染机会。

3、进行土壤消毒,创造无菌环境。土豆种植田要进行秋天深翻晾垡杀菌,翻深35-40厘米,春天种植前10天再进行旋耕耙平。翻前或者旋耕前喷洒广谱性杀菌剂进行土壤杀菌,也可以播种时进行沟施喷洒灭菌。对于上年发病地块采用各种方式,有效地杀灭菌源避免侵入种块或触生根系,防止构成寄主关系予以繁殖造成潜在危害。

4、进行种子消毒,杀灭种薯携带的菌源,杜绝外部传染;防止土传菌源侵入种薯而带入,使病原进一步繁殖造成潜在危害,减少病菌来源。可以用专业性的对口生物菌粉拌种,在土壤消毒各种菌群剧减的情况下,应用生物菌拌种,不单起到进一步灭有害菌的作用,同时为培养有益菌大量繁殖,增强抗病性打下了基础。也可以在使用甲托、农用链霉素、滑石粉拌种的基础上加入福帅得或阿米西达等进行种子消毒,千万不能省略此环节。如果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要在4分钟后再切成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5、调节PH值。碱性强的土地,在进行打土壤封闭除草剂时候可以加入多元生物调酸剂进行土壤调酸;后期管理中也可使用克碱合理调酸。

6、注意有机肥、生物菌肥的使用。

土豆疮痂病不能用药物很好的治疗,根本原因是大量化学肥料残留造成氮、钙比不平衡,土壤PH值大大低于正常范围(5.5—7.0)。因此除了大量元素外,一定要配用中量元素肥料和有机肥、生物菌肥,叶面喷施要增加使用钙镁硼等中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确保养份齐全合理,使秧苗健壮抗逆性强,不缺素。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多施酸性肥料和有机肥,不要用带病薯块和植株沤肥。也可以选用现成的营养齐全的有机无机生物复混专用肥。一般氮磷钾含量在30-40%,有机质含量10-20%,氨基酸10%,腐植酸8-15%,专用有效生物菌>0.2亿个/克。土壤进行了土壤杀菌消毒后,从拌种到复合肥都运用生物菌,就可以迅速培养有益菌群,挤占土壤中生活空间,以菌克菌,拟制病菌繁殖,降低土豆患病率。

7、化学防治。抓好防治关键时期与时机,用专业性药物减轻疮痂病危害。马铃薯疮痂病在土豆幼果形成时候就开始侵染,并随着土豆长大而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从坐果开始就进行用药。尤金一般在8叶期,株高15-20厘米就开始结果,于现蕾期、盛花期膨大加速,在这三个时期可以结合病虫害防治“药肥一体化”,里面在加入硼钙镁微肥同时加入专治疮痂病药剂以遏制疮痂病菌的繁殖,同时还能预防疫病、炭疽病、黑胫病等其他病害。

8、灌水是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有效措施。土壤干燥、通气性好的地块易发病。所以要加强田间管理,在块茎形成期及膨大期注意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注意排出田间积水,可以有效地防止马铃薯疮痂病害。

曾有专家做过如下实验。6月6日田间浇水试验开始时,平均薯块直径约3毫米,16日约9毫米,26日约19毫米,8月5日达到37毫米。这与田间的块茎增长以及发病过程基本是一致的。各灌水时期抑制发病的效果:前期、中期、后期的各灌水时期里,中期灌水区的重病薯率不足未灌水区的50%。可见中期灌水有相当明显的抑制发病效果。然而,前期以及后期灌水区,不仅没有看出效果,相反,比未灌水区发病率还高。其次,各不同处理进行灌水防治的结果是:中期十后期的20天灌水区和前期十中期、十后期的30天灌水区,也都取得了相同的明显效果。但是,前期十中期灌水区以及前期十后期灌水区与本灌水区相比较,重病薯率和发病度虽略有减少,仍认为并没有取得防治效果。

因此,目前在旱田有可能灌溉的地区,以及今后可能有灌水设施的地区应考虑应用,但是,只用这种方法还不能取得彻底的防治效果,在不同土壤条件等情况下,其效果还有差别。因此,现阶段,有必要结合其他耕作以及化学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尤其是应注意,随着灌水,会助长其他病害的发生。对晚疫病能做到适时喷药,就能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对于青枯病还没有看出有加重为害的趋势。

 

 

新闻中心

NEWS

 

 

 

创建时间:2020-12-01 11:41
浏览量:0